投資亮點

Wah Lee news
/ 華立最新動態 / 公共關係
  • 2023.11
  • <經濟日報>華立創新材料大賽 台大團隊摘下金質獎

    2023「華立創新材料大賽」圓滿落幕,與會貴賓及獲獎師生團隊大合影。吳榮邦/攝影

     

    前瞻材料帶動科技發展!國內知名的高科技材料設備供應商華立企業(3010),11月18日在清華大學舉行2023「華立創新材料大賽」頒獎典禮,成功帶動國內高教前瞻材料創新應用,展現十足成果亮點。今年共有來自全國19所大學院校、70件由指導教授及學生共同參與研究的創新作品參與角逐,遴選出10件入選作品及12組團隊入圍決賽,最終由台大團隊摘下金質獎最大獎項殊榮。

    主辦單位華立企業董事長張尊賢蒞會致詞表示,今年每一項參賽作品都是師生們投入研發的心血結晶,感謝大家為材料應用的發展及產業的製程推進做出貢獻。今年的參賽作品橫跨永續環境、感測元件、能源應用、金屬與陶瓷、醫材與檢測、半導體元件六大領域。較特別的是,今年參賽團隊組成更為多元,除材料系、化工系外,電機、光電、生醫、醫學系及理學院學生也都共同參與研究,更加提升作品的創新性、完整性及可行性,進而加速導入產業商業化的時程,藉此也看出跨域合作的未來趨勢。

    張尊賢指出,過往產學間容易產生落差,藉由「華立創新材料大賽」的舉辦,不僅縮短產學距離,也能讓台灣在新興科技的發展上贏得先機。今年的獲獎作品大都脫離實驗室階段,不少團隊甚至已規畫產品上市里程碑,提出具體的營運計畫,都是令人感到振奮的。張尊賢強調,學術界的研究應與科技潮流、環境永續及社會需求高度鏈結,也聚焦在未來性的終端應用,期盼產學研可無縫跨界合作發揮綜效。

    今年「華立創新材料大賽」由工研院前副院長彭裕民擔當評審團團長,以專業評審陣容層層把關,精選12組入圍決賽的團隊,再經由決選評審委員與入圍團隊師生交流,期盼研究方向更符合產業界所需,最後決定得獎團隊。

    最大獎項金質獎由台大電子所、光電所團隊以超越摩爾定律的3D堆疊想法,首創用氧化物半導體整合GAA奈米片電晶體結構奪得。

    銀質獎由清大材料系、陽明交大醫學系等共組團隊贏得,以日益嚴重的空污為著眼點,提出具演算法且用手機就能操控的氣體感測器。

    銅質獎由台大化學系團隊獲得,呼應淨零碳排的世界趨勢,固態鋰電池的開發,解決續航力及電池回收達成循環經濟。

    獲獎團隊研發能量十足 壯大對產業發展的關鍵影響力

    「華立創新材料大賽」獎項有金質獎、銀質獎、銅質獎各一名,分別獲30萬、20萬、10萬獎金,特選獎三名、優選獎六名每組得獎團隊獲6萬與3萬獎金,為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前來參賽,這兩年增設入選獎10名,讓更多傑出的研究團隊站上頒獎台接受表揚。

    本屆金質獎由劉致為教授引領台大電子所及光電所以「世界首創的銦鎵鋅氧閘極環繞式(GAA)奈米片電晶體」為題的研發團隊獲獎,隨著半導體業界不斷的推進製程節點,摩爾定律不再受限於傳統元件的微縮,而單體3D堆疊即為前瞻性的作法,其中銦鎵鋅氧具有低溫製程、高均勻性與適當的電子遷移率,該研究不僅獲得多項專利,並已通過晶圓大廠的審核進入申請階段,此為學界聯袂產業界壯大台灣半導體在世界影響力的典範。

    銀質獎的作品為「具智慧演算法之手機操控可攜式氣體感測器」,由林鶴南教授帶領清大材料系、理學院及陽明交大醫學系學生跨域共同研發。近年來隨著工業發展,空污成為嚴重的課題,透過手機操控可攜式感測器,結合演算,達成輕便、高靈敏度感測器的目標,而生產氣體感測晶片所需材料及設備皆是廣泛易取得,未來將有機會快速進入商業營運。

    銅質獎則由吳乃立教授帶領台大化工系團隊以「全固態鋰電池技術開發與循環經濟的結合」獲獎,電池被視為電動車的心臟,而續航力、安全性及廢電池回收是電動車下一階段需面臨的問題,該團隊開發濕式合成法、ISRP技術,且在製程上可直接應用於現有的電池生產線,即能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特選獎有三項作品獲獎,其一為台大化學系及北科大分子系師生共同創作「實現可量產的鈣鈦礦量子點應用於Micro-LED」。其二是由陽明交大電機系及生醫系聯合創作「具高解析電刺激、電生理訊號感測及細胞再生治療的可分解植入式軟性微電極貼片」。其三是由台科大能源永續所及化工系獲獎的「全紙基環境吸濕產電電池」,具有成為新世代綠色能源電池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