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贊助商華立企業副總劉鳳榮表示,面對空前激烈的國際競爭,華立企業會持續扮演帶動高等教育前瞻材料創新應用之重要幕後推手,期許藉由全台大專院校的研發與交流,提升台灣競爭力,並培養更多業界人才。
決賽評審委員由彭前副院長及李宗銘協理領軍,與材化所、電光所六大領域專家,及產業界多位技術研發高階主管參與審查,評選過程與入圍團隊師生精彩交流,不吝提供專業意見,祈盼研究方向更吻合產業界之所需。
為強化我國半導體競爭優勢及南部經濟韌性,中央與地方政府積極建構的南台灣高科技S廊道,讓來自南部各大學的參賽作品件數明顯成長,作品的「質」更是深受評審青睞,今年獲獎作品橫跨永續環境、感測元件、能源應用、金屬與陶瓷、醫材與檢測、半導體元件六大領域,參賽團隊除了材料系、化工系外,電機、光電、生醫、航太及半導體學程的師生也都共同參與研究。
未來此技術將運用在智能傳感器、醫療診斷設備、自駕系統等需要高密度、高效能仿神經型態運算之領域;此次金質獎作品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利用物理學工具訓練人工神經網路,為機器學習提供基礎性的發現與發明,兩者研究方向相呼應。
學生陳冠廷與其指導教授陳貞夙均發表得獎感言,非常榮幸也十分感謝華立企業、材料學會以及評審團的肯定,會持續帶領成大學生發光發熱,貢獻自己的學術價值。
銅質獎的作品為「使用旋轉電鍍快速、低成本製造高強度、高導電性奈米雙晶銅鎳箔」,為陽交大材化所研究成果,透過電子設備的不斷微縮化,在半導體封裝及高效能電池領域,材料的機械強度和優異的高導電性成為關鍵指標。
「奈米雙晶銅」擁有高機械強度及與銅類似的電阻率,再將鎳離子引入奈米雙晶銅,更能滿足高功率元件、先進封裝材料的需求,目前已鎖定先進封裝廠中銅材料的替換,以及電動車中的汽車電池,從學術研究到系統性開發,需要更多資源與支持。
成大化工系在詹正雄教授指導下,以「提升鋰離子電池安全性與電性表現之磷?類衍生物添加劑」獲得特選獎,即鋰離子電池在過度充放電或短路的情況下,易燃的電解液可能引發燃燒進而造成人身和財產安全,因此提升電池安全性已成為重要議題。
選擇不含鹵素的磷腈類化合物作為主要結構,不僅不會增加製程複雜度,且電化學穩定性高,添加量少即能改善電池安全性能,加上價格具競爭力,業者導入意願高。此磷?類衍生物已由合作廠商量產且獲得國內專利,並同步在全球電動車重點國家進行專利佈局,以強化此添加劑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