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材料設備供應商華立企業上周五(14 日)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舉辦「華立創新材料大賽」頒獎典禮,來自全台 22 所大學院校、共 78 件由指導教授與學生共同投入的研究作品角逐。今年無論是參與院校數或作品件數均再創新高。此競賽由華立企業獨家贊助、中國材料科學學會主辦,自五年前贊助至今已累積 343 件參賽作品,逐年吸引各校菁英投入,展現台灣研發能量的強勁脈動。工研院協理李宗銘於典禮中表示,感謝華立長期投入,使台灣材料科技得以更接近產業化目標。
華立企業協理簡百邑指出,感謝材料學會與工研院的協助,華立秉持「協助學界成果走向產業化」的核心理念,近年持續投入更多資源,盼能獲得學界更大的支持,將台灣深厚的研發實力商業化、落地化,讓成果更扎實、更有效率地推向市場。
華立創新材料大賽於11月14日舉行頒獎典禮,華立企業協理簡百邑與競賽得獎團隊合影。圖片來源:華立企業
本屆獲獎作品廣泛涵蓋永續環境、感測元件、能源應用、金屬與陶瓷、醫材與檢測、半導體元件六大領域,反映學研端於新材料科技的多元創新深化。
今年競賽的另一項特點,是參賽團隊組成較以往更具跨域色彩。除材料系、化工系等傳統主力外,電子、機械、生醫、醫工與半導體學程皆踴躍投入,甚至有醫學系及臨床醫師參與研發。跨領域協作讓作品不僅具備創新性,更兼具完整性與應用可行性,加速研究成果切入產業的潛力。
初審階段即動員近 20 位來自工研院材化所、電光所、生醫所的領域專家,以彌封方式進行書面審查,並於後續召開跨領域交流會議,以確保評選兼具專業深度與技術廣度。決賽評審由工研院彭裕民特聘專家與李宗銘協理共同領軍,結合六大技術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及產業界研發主管共同審查。決選過程中,評審委員與各隊師生進行多次深入交流,並提供專業建議,以協助作品更貼近產業需求、提升未來實用性。
今年最高殊榮的金質獎,由台大電資學院劉致為教授帶領的團隊奪下,以「首創氮化鈦犧牲層及氟鈍化技術來增強氧化銦雙層奈米片電晶體」為題,以氧化銦作為通道材料,在高電流、低漏電與後段製程整合等面向均展現優異特性,材料已通過主流晶圓廠審核,並可延伸至邏輯與邊緣 AI 運算以及異質整合/堆疊平台。此成果展現應用潛力,被評為極具產業導入價值的關鍵技術。金質獎指導教授劉致為教授表示,非常榮幸獲獎,也感謝華立企業長期支持,團隊將持續努力,將材料與元件技術推得更遠。
銀質獎由清大材料系團隊作品「InjectBio:具微血管網絡的模組化組織平台,跨足胰島、肌肉與神經」。全球每年僅有不到一成的移植需求能獲滿足,器官與組織移植長期面臨供給不足的困境。團隊首創「先血管化、後細胞植入」的多次微創注射策略,在體內建立穩定的微血管網路,顯著改善細胞存活率,重新定義組織移植模式。
銅質獎由清大材料系與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共同組成的團隊,以「以氧化銦奈米複合材料為基礎之商品化高靈敏度光激發式臭氧感測模組」為題,產品適合導入微型感測網路及物聯網系統,可作為新世代空氣品質監測的重要核心元件,具備商業落地潛力。
台大電資學院劉致為教授團隊延續多年亮眼表現,再度以聚焦半導體先進製程的成果奪下本屆最大獎。為感謝華立長期支持台灣材料及半導體人才培育,劉教授團隊特別設計並致贈一款以半導體結構為概念的樂高積木模型,象徵產學攜手、共築科技根基的意義。致贈儀式在頒獎典禮上進行,華立期望透過持續舉辦競賽,鼓勵更多年輕世代投入材料與半導體研究,為產業帶入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