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亮點

Wah Lee news
/ 華立最新動態 / 公共關係
  • 2025.11
  • <經濟日報>華立創新材料大賽 台大勇奪金質獎

    經濟日報 項家麟 2025/11/17 07:00:08

    點亮學術研究產業化的「華立創新材料大賽」,11月14日在陽明交通大學舉辦頒獎典禮,來自全台22所大學院校、共78件由指導教授與學生共同投入的研究作品齊聚角逐,今年參與院校及參賽作品件數均創新高,最終由台大團隊勇奪金質獎最大獎項,清大兩團隊分別摘下銀質及銅質獎。


    2025華立創新材料大賽11月14日盛大舉行頒獎典禮,華立企業協理簡百邑(中)與大賽金銀銅質獎獲獎師生團隊合影。吳榮邦/攝影

    「華立創新材料大賽」由高科技材料供應商華立企業獨家贊助、中國材料科學學會主辦,自五年前舉辦迄今已累積343件參賽作品,逐年吸引各校菁英投入,展現台灣材料研發能量的強勁動能。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陳信文及本屆評審團副團長工研院協理李宗銘,分別致詞肯定華立企業多年來成功扮演台灣高科技產業背後重要的關鍵推手,更感謝華立企業持續支持贊助創新材料大賽,讓更多的材料科技創意得以產業化。

    此外,在政府推動南北平衡與區域產業布局的政策下,南部學研能量快速增長,今年來自台南、高雄的參賽作品占比近三成;中部則約占四分之一,形成三大區域均衡競逐的格局。技職體系亦是本屆亮點,科大參賽作品近30件,其中3組晉級決賽,展現技職教育在材料、機械與製程領域的研發潛力。

    華立企業協理簡百邑致詞表示,今年參賽作品再創新高、競爭尤其激烈, 所有作品需經書面審查後選出10件入選作品與12組決賽隊伍,再由決賽口頭簡報競逐金質、銀質、銅質獎各一名,以及特選獎三名。本屆獲獎作品廣泛涵蓋永續環境、感測元件、能源應用、金屬與陶瓷、醫材與檢測、半導體元件六大領域,反映學研端在新材料科技的多元創新與深化。

    今年競賽的另一項特點,是參賽團隊組成較以往更具跨域色彩。除材料系、化工系等傳統主力外,電子、機械、生醫、醫工與半導體學程皆踴躍投入,甚至有醫學系及臨床醫師參與研發。跨領域協作讓作品不僅具備創新性,更兼具完整性與應用可行性,加速研究成果切入產業的潛能。

    初審階段即動員近20位來自工研院材化所、電光所、生醫所的領域專家,以彌封方式進行書面審查,並於後續召開跨領域交流會議,以確保評選兼具專業深度與技術廣度,最終選出12組決賽及10組入選獎隊伍。

    決賽評審由工研院特聘專家彭裕民與協理李宗銘共同領軍,結合六大技術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及產業界研發主管共同審查。決選過程中,評審委員與各隊師生進行多次深入交流,並提供專業建議,以協助作品更貼近產業需求、提升未來實用性。

    台大電資學院教授劉致為團隊延續多年亮眼表現,再度以聚焦半導體先進製程的成果奪下本屆最大獎。為感謝華立長期支持台灣材料及半導體人才培育,劉教授團隊特別設計並致贈一款以半導體結構為概念的樂高積木模型,象徵產學攜手、共築科技根基的意義。致贈儀式在頒獎典禮上進行,華立期望透過持續舉辦競賽,鼓勵更多年輕世代投入材料與半導體研究,為產業帶入新能量。

    金銀銅獎作品 展現高度創新與產業導入潛力

    2025華立創新材料大賽,金銀銅獎作品皆展現高度創新與產業導入潛力。

    金質獎|台灣大學電子所及光電所:次世代高效通道材料,助力先進節點與異質整合。全球半導體技術持續向更小節點推進,亟需更具競爭力的新材料。台大電資學院劉致為教授帶領的團隊以氧化銦作為通道材料,在高電流、低漏電與後段製程整合等面向均展現優異特性。整體製程採用成熟技術,並與傳統邏輯製程兼容,材料亦已通過主流晶圓廠審核,並可延伸至邏輯與邊緣AI運算以及異質整合∕堆疊平台。此成果展現應用潛力,被評為極具產業導入價值的關鍵技術。

    銀質獎|清華大學材料系:先血管化後細胞植入策略,重新定義組織移植模式。全球每年僅有不到一成的移植需求能獲滿足,器官與組織移植長期面臨供給不足的困境。清大材料系團隊首創「先血管化、後細胞植入」的多次微創注射策略,在體內建立穩定的微血管網路,顯著改善細胞存活率。此技術可應用於胰島移植、肌肉修復、皮膚重建、慢性傷口治療,並可延伸至神經修復與複合組織再生,具備以門診方式施作、降低手術風險與成本的優勢,有望成為未來臨床模式的新選項。

    銅質獎|清華大學材料系及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新一代高穩定臭氧感測模組。高濃度臭氧對人體健康造成急性與慢性危害,工廠與公共環境對精準監測需求日益提高。由清大材料系及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共同組成的團隊,以氧化銦奈米複合材料為基礎,開發具高靈敏度、高穩定度、耐高溫高濕,並支援光激發的商用臭氧偵測模組。產品適合導入微型感測網路及物聯網系統,可作為新世代空氣品質監測的重要核心元件,具備商業落地潛力。